圆梦信息网-了解生命从此开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蜈蚣有什么用途 蜈蚣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症

2022-3-24 11: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02| 评论: 0

摘要: 蜈蚣做中药可以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要应用于以下疾病。第一对于肝风内动导致的痉挛抽搐,可以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脑中风也就是脑血栓或者脑淤血导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清等 ...

蜈蚣有什么用途 蝎子主治风疹及中风等病症

蜈蚣(又名:天龙),蜈蚣目蜈蚣科节肢动物。其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两侧均有脚1对,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蜈蚣的脚呈钩状,钩端有毒腺口,能排出毒汁。其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主要以捕食小型昆虫为生。

1物种起源
源起希留利亚纪(志留纪),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

2外形特征

蜈蚣(Centipede)扁长节肢食肉动物,每一节皆有脚一对。和节肢动物一样,以多节肢生物闻名。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9cm~17cm,宽0.5cm~1cm。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1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

蜈蚣的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毒素不强,被蜇后会造成疼痛但不会致命。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是蜈蚣近亲,学名蚰蜒,只有15对步足和1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对、45对,最多的达到750对。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经机械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才能够被蜈蚣吸收和利用。消化道简单,从口到肛门为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直管道,口后为膨大的咽,它的收缩有利于吸吮食物。咽后的消化道为前肠、中肠及后肠三部分。前肠及后肠都很短,中肠却很长。前肠主要起着接受、运送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中肠是食物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后肠担任形成粪便及运送至尾节的肛门排出体外的任务。消化腺为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通过唾液管开口于前肠,唾液腺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能够湿润及初步分解食物。

呼吸系统
蜈蚣以气管系统进行呼吸。气管是体壁内陷而成的弹性管状构造,壁上具有几丁质的螺旋丝,可支撑气管以利气体流通。气管有许多分支,分布在体内体壁的细胞与组织之间。气管在身体两侧有与外侧相通的开口——气门,它是气管形成时留下的陷口,蜈蚣共有气孔6对,分别在第4节、6节、9节、13节和16节,其他各节都退化了,仅保留一点痕迹。各气门有关启装置,使气门可开闭,开启时气体出入无阻,闭合时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及外物入侵。

循环系统
蜈蚣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但比较发达,管状的心脏在消化管的背方,贯通躯干部,并有围心膜包围,由后向前进入头动脉通向头部各个器官。除前行的背血管外,还有一对侧动脉包围了消化管并在消化管的腹面汇合成神经上血管,这些血管有分支进入血腔。此外,蜈蚣除末端几节外,在每节有一对心孔,心孔为血液从血窦进入心脏的开孔。

排泄系统
蜈蚣的排泄系统为马氏管。它是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的不分支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后肠,经后肠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肛门连同粪便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
蜈蚣的神经系统和蚯蚓相似,属链状神经系。包括1个脑神经节,由神经分布到触角和眼,有两条神经连食道下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有神经连大颚、2对小颚和颚足。此后则为2条后行的腹神经索和每节一对神经节,随体节的愈合神经节也愈合,每对神经节又发出神经到每个体节,以调节身体的活动。

生殖系统
蜈蚣为雌雄异体。蜈蚣生殖系统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的背方,是单一的卵巢或精巢,由一条生殖管,即输卵管或输精管,后来分为两条,绕消化道而下,分别开口于雌雄生殖孔。此外还有两对附性腺通生殖管的末端,雌蜈蚣有2个受精囊,雄蜈蚣有2个储精囊,它们皆通到输卵管和输精管的末端。雌蜈蚣在卵粒成熟时充面体腔,临产前的母体,在受精囊内储有精子,使发育完全成熟的卵子在排卵时能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而排出。

雌雄鉴别
蜈蚣的雌雄鉴别比较复杂,需从头部、体型、体质等方面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头部呈扁平状而较大,第21节背板后缘较平圆、体型较大、较宽,腹部肥厚,体质较软,用手挤尾部生殖区无生殖肢外露的为雌性;头部隆起呈椭圆形,第21节背板后缘稍隆起,尖形,体型较小、较窄,腹部较瘦,体质较硬,尾部生殖区有l对退化的生殖肢的为雄性。

3生活习性
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开始活动觅食。

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

4分布范围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主产湖北荆州、宜昌、孝感、郧阳等地市及老河口、襄阳、荆门、枣阳等市的部分县,全省年收购量占全国80%以上,产品销全国并出口;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购,多为自产自销。70年代浙江开始人工试养,但因病害,天敌,食料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进展缓慢,还不能提供商品。靠捕捉野生蜈蚣药用,供应偏紧。

蜈蚣有什么用途 蝎子主治风疹及中风等病症

5繁养方式
人工饲养
一、繁殖特点。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30~6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然后长大至成虫。

二、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也可作为蜈蚣的食物。

三、养殖池建造。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池等方式,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径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将外边的土拍实。缸内中间用砖或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与缸壁间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

蜈蚣必须要立体养殖,蜈蚣池必须要建的适合蜈蚣生存。建立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阴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方米为宜。池口四周内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1平方米养殖蜈蚣在50条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00条。

四、管理要点。1.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2.注意饲养密度,必须按蜈蚣的体长和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3.做好温度、湿度、光线管理,保持环境安静。4.所投饲料保持清洁卫生,沾有农药的食饵不能投喂。5.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6.防止食物、泥土的霉变。7.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养殖技术
1.箱养,养殖箱用木板制成,其大小以长55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较为适宜,箱内壁贴上一层无毒塑料薄膜,箱口配制有一个铁纱的箱盖。箱制成后,放在室内适当的位置,多个箱则排放好,箱底放多层瓦片,瓦片间的距离为1.5厘米左右,用水泥在四周垫脚,通常5~6片为一叠,这样瓦片间留的空隙可供蜈蚣栖息。瓦片入箱前,要用水洗干净,并吸足水,以便为蜈蚣创造一个潮湿环境。而且一定时间后更换一批预先制作好的新的瓦片,以保持湿润和清洁卫生。

2.缸养,通常采用陶瓷缸,选择口径宽50~60厘米,高80~100厘米的陶瓷缸。在室内摆放在适当位置,缸底放一层碎石子或碎瓦片。在上面盖一层30厘米厚的肥沃菜园土,稍整平,在土表上按箱养方式堆叠瓦片,最上层瓦片离缸口20厘米左右,在缸口上用铁纱盖罩住防止蜈蚣逃跑。

3.池养,是在室内或室外建池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池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安静。室内池一般每个池面积2平方米左右为适宜,长方形,池高为50~60厘米,内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并衬上农用薄膜,或用20厘米宽的玻璃在池上方镶嵌一圈。池底不铺放水泥,先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小土块,再在上面堆放5~6层瓦片,瓦片间留有1.5厘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和产卵孵化。在天气寒冷的地区,可在池壁围墙内侧距离墙的一定距离外挖一条深50至60厘米的坑,坑内堆放石头,碎砖碎瓦片,并造成空隙,供蜈蚣越冬,池口用铁纱盖或塑料纱盖罩严。[1]

交配繁殖

蜈蚣系卵胎生,繁殖快,一般在六、七、八月间进行交配,在正常情况下,从交配到产卵需4个月时间,产卵时雌蜈蚣在泥土中挖有小坑,母体曲呈S形,后面的尾节由于身体弯曲而搭在身体中部的背面,由生殖孔排出的卵料积聚在背部粘着成团,再翻转身体把卵团环抱起来,卵团一般60~70粒左右,少的也有20~30粒。蜈蚣卵子经过20天左右就蜕去卵膜和胎皮,孵出的蜈蚣幼体呈乳白色,雌蜈蚣仍紧紧地把幼体团抱在足间,幼体很少活动,经过25天至30天以后,幼体进行第二次蜕皮,其体形与成体相似,体色仍为乳白色,身体中段稍为肥胖,经过35天至42天进行第二次蜕皮,体色为灰黄色,活动力增强,不再紧密抱成团,而是松散地集中在母体腹面,这时幼体与母体可以分离,把母体放在大群内让其交配,并给产后的蜈蚣充分给食,幼蜈蚣给投小饲料。(也可单产,用广口罐头瓶里边放有土,把母蜈蚣放进去)。

产前加强喂食:蜈蚣孵化期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母体有大量进食蓄积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品种,以促使母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孵化期间的护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强光等均有一定的反应。所以在孵化期如果观察时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或强光照射,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孵化器内随时给予一定的水分,周围略有潮湿,这样就不会影响胎胚的正常发育。

孵化结束后,幼蜈蚣虽然暂成团群居,但也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母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蜈蚣有争抢食物的怪癖,强欺弱,大欺小,所以应及时将大小蜈蚣分窝饲养。

孵化技术
蜈蚣为卵生。产卵时,蜈蚣躯体曲成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蜈蚣卵粒就从生殖孔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产完卵后,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产卵时,若受惊扰,就会停止产卵或将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孵化时间长达43~50天。这期间,母蜈蚣一直不离卵或幼体,精心守护着,有时下半身及触角不时地左右摆动和扫动,驱赶近身的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吮添着卵团和幼体,据推测,蜈蚣可能是在分泌某种口腺和基节腺的分泌物,防止卵团遭受细菌侵害或其他污物沾染。

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卵的直径约3~3.5毫米,米黄色,半透明状。卵膜富有弹性,卵团孵化较慢,头5天内无显著变化,只是由米黄色逐步转白;半月后卵粒增长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卵粒长至5毫米;20天后,成月牙状,隐约可见细小脚爪,卵粒约7毫米;1个月后,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厘米,并能在母蜈蚣怀抱内蠕动;35~40天后,幼体蜈蚣长到1.5厘米,已能上下爬动,但尚不离母体。43~45天后,长到2~2.5厘米,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四处觅食。孵化期内,母体已充分积聚养料,所以不必给食,否则反而造成卵因被食物污染而自食。

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生长,直到成体,均需经过数次蜕皮,每蜕1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一般一年蜕1次皮,个别的两次。成体蜈蚣蜕皮前,背板翅起而无光泽,体色由黑绿转变为淡绿略带焦黄色,步足由红变黄,全身浑粗,行动迟缓,不进食物,视力及触觉能力减退,经拨动不能迅速逃避。

蜕皮时,蜈蚣用头部前端顶着石壁或泥壁,先顶开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节剥蜕,使躯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依次进行。蜕到躯体第7~8节时,蜕出触角。最后才蜕离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外壳。成体蜈蚣一般每4~6分钟蜕出一节,全部蜕出约需2小时。蜕皮时也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饲养的蜈蚣在蜕皮时,更要防止成群的蚂蚁对它趁机攻击,因蜕皮时蜈蚣无反抗能力,新皮鲜嫩,易受蚂蚁叮咬。

蜈蚣生长速度不快,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之前才长至3~4厘米,第二年出蛰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过长到3.5~6厘米左右,第三年才长到10厘米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到它发育长大为成虫再产卵,需足足3~4年时间。同年生下的蜈蚣,早期产卵与晚期产卵的幼体大小有很大差别。当年生长快慢与食物是否充足、进食时期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所生蜈蚣,孤岛自然放养就不如室内人工喂饲长得快。

疾病防治
人工饲养蜈蚣的主要问题是疾病防治,现将蜈蚣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绿僵菌病: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于气候变化,温度高;湿度大,使蜈蚣受绿僵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蜈蚣早期主要在关节的皮肤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继而体表失去光泽,最终因拒食消瘦而死亡。治疗方法是: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饲料拌匀喂病蜈蚣,直到病愈。

2、胃肠炎:蜈蚣多在秋后阴雨低温时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头部呈紫红色,毒钩全张,不食或少食,发病5~7天后死亡。治疗方法是:用磺胺片0.5克研细后用饲料300克拌匀;另用氯霉素0.25克、饲料300克,拌匀,隔日错开喂食。

3、脱壳病:由于蜈蚣栖息场所过于潮湿,使真菌在躯体寄生引起。初期表现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表现无力,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饮而死亡。治疗方法是: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克,共研成细末同400克饲料拌匀,连喂10天即可痊愈。

4、黑斑病:是人工养殖蜈蚣中最常见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在夏季,人工养殖池内很容易发生由霉菌所致的“黑斑病”,往往造成当年出生的幼小蜈蚣大批死亡,有时成年的大蜈蚣也会因被感染上这种霉菌病而致死。据我们多年调查,很少发现野生蜈蚣有这种疾病。因此可以认为,“黑斑病”是养殖条件下的一种严重病害。

发现病蜈蚣,立即隔离饲料,可用0.25克的红霉素片、金霉素片研粉加水600毫升强迫其饮用药水,每天二次,连续3~4天,或用红霉素、金霉素加水研开喷洒在砖头瓦片上。同时注意卫生,注意水质。

除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外,可以把治疗霉病的药物与食物拌合在一起,以饲喂患病的蜈蚣.可起到治疗的作用。

“黑斑病”的药物有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乳化剂。也可以在池内(巢外)试用紫外线灯光照射的方法加以预防或进行辅助治疗,以达到杀死致病霉菌,防病治病的目的。

可用食母生0.6克、氯霉素0.25克、土霉素0.25克,一起磨细拌饲料虫连喂7天可防治,对严重者可分离喂食。也可分别选用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乳化剂防治。

6动物危害
毒素成分
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固醇(Cholesterol)、蚁酸(Formic acid)等.亦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δ-Hydroxylysine);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

临床表现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如果被长江流域的红头黑身黄脚蜈蚣咬到手,咬伤处会很快产生剧烈疼痛,一般2个小时内肘关节处,3个小时腋窝处开始剧烈疼痛,4~5小时胸口隐隐作痛,不过不用担心,一般不会导致致命危险。4天过后症状渐渐消失。

应急处理
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

蜈蚣中药用途
蜈蚣做中药可以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要应用于以下疾病。第一对于肝风内动导致的痉挛抽搐,可以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脑中风也就是脑血栓或者脑淤血导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清等。第二,具有很好的息风通络,止痛的作用,对于顽固性风湿痹痛,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第三,蜈蚣可以解毒散结,治疗疮疡肿毒,毒蛇咬伤,目前还有人用来治疗癌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网站地图投稿手机版 京ICP备2021022687号 Powered by © 2001-2022 圆梦信息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