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信息网-了解生命从此开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牢记卒中 120口诀+急救绿色通道攻略​ ...

2025-10-24 16: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 评论: 0

摘要: 北方多所三甲医院急诊科数据显示,近期心肌梗死、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急性脑梗患者占比显著上升。
近期受冷空气强势影响,全国多地气温出现“断崖式”下降。气温的大幅波动让心脑血管系统面临严峻“考验”——北方多所三甲医院急诊科数据显示,近期心肌梗死、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急性脑梗患者占比显著上升。本文结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的临床建议,从疾病高发原因、卒中识别方法、急救流程三个维度,为大家梳理气温骤降期的心脑血管防护要点,帮助大众科学应对风险。​
一、气温骤降为何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急诊案例揭示风险​
“最近接诊的脑梗患者比平时多了近三成,不少患者都是在降温后突然发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医生表示,近期像门头沟区这位急性脑梗患者的情况并不少见——患者发病仅一个半小时便紧急送医,经查体与CT检查确诊后,因症状缓解采取保守治疗。​
为何气温骤降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医学角度来看,低温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泵血负担;同时血液黏稠度上升,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梗等急症。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管调节能力较弱,更易成为疾病“攻击目标”。​
二、卒中急救:抓住4.5小时黄金时间,绿色通道“争分夺秒”​
医生强调,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核心在于“快”——以急性脑梗为例,发病后每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4.5小时内是溶栓或取栓的黄金治疗期,治疗时间越提前,患者恢复效果越好,致残、致死风险越低。而医院开通的“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正是为了缩短救治时间,具体流程如下:​
院前联动:拨打120后,急救人员会在途中同步联系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提前做好接诊准备,避免患者到院后等待;​
院内优先:患者抵达医院后,凭医生胸前的“绿色标识”享受全流程优先——无需排队即可完成缴费、CT检查、病因诊断等环节,最大限度压缩院内延误时间;​
精准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如脑梗是否适合溶栓、取栓),医生快速制定治疗方案,确保在黄金期内开展急救。​
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出现“半边身体不能动、手脚发麻、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无论症状是否缓解,都需立即就医——部分患者可能因血栓暂时松动出现症状减轻,但风险并未消失,拖延就医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加重。​
三、牢记“120口诀”:3步快速识别急性脑卒中​
很多人在遇到家人突发不适时,往往因无法判断是否为卒中而延误就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吴隆飞推荐的卒中“120识别法”,简单易记,可帮助大众快速判断:​
“1”看一张脸: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若出现一侧嘴角歪斜、眼睛闭合困难等情况,可能是脑梗或脑出血的早期信号;​
“2”抬两只胳膊:让患者将双臂向前平举,保持数秒。若其中一侧胳膊无法维持平衡、出现下垂,说明肢体力量减弱,需警惕卒中;​
“0”听一句话:让患者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今天感觉很好”),若说话含糊不清、逻辑混乱,甚至无法发声,也属于卒中典型症状。​
一旦通过“120口诀”判断可能为急性脑卒中,需立即拨打120,并通过“卒中地图”小程序查询距离最近的“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这类医院均具备完善的绿色通道与急救设备,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救治时间。​
四、低温期心脑血管防护建议​
除了掌握急救知识,日常防护同样重要,尤其在气温波动较大时,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注意保暖:外出时重点保护头部、颈部、手部等部位,避免血管因受凉剧烈收缩;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避免忽冷忽热;​
监测指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测量血压、血糖,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用药,避免因指标波动诱发疾病;​
避免诱因:减少清晨、夜间等低温时段的外出活动;起床时遵循“慢三步”(醒后躺30秒、坐起30秒、站起30秒),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应急准备:家中备好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牢记家人基础疾病信息,以便就医时快速告知医生。​
五、总结​
气温骤降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预警期”,但只要掌握科学的识别方法与急救流程,就能有效降低风险。牢记“120口诀”快速识别卒中,抓住4.5小时黄金治疗期,善用医院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再配合日常保暖与指标监测,就能为心脑血管健康筑起“防护墙”。尤其提醒中老年人及基础病患者,务必重视低温对身体的影响,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切勿抱有“症状会自行缓解”的侥幸心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网站地图投稿手机版 京ICP备2021022687号 Powered by © 2001-2022 圆梦信息网 

返回顶部